明末的礼部侍郎、东林党领袖之一的钱谦益,在他长达三十年的国史馆工作生涯中配资门户首页,最令他心碎的莫过于明朝初期的建文朝。那个时期的历史几乎没有真实的记载,伪史横行,造成了史学研究的极大困扰。对于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们来说,一段历史的缺失足以让他们痛心欲绝,尤其是建文朝,特别是建文帝的去向,已经成为了明朝历史中最大的一桩谜案,至今已经过去了六百多年,仍然无人知晓真相。
公元1402年6月3日,燕王朱棣以“清君侧”为名,带领大军冲进了皇宫。那个时候,宫殿早已陷入了熊熊火海。根据《明太宗实录》的记载,面对着势不可挡的朱棣大军,建文帝朱允炆心知自己无法抵挡,悲痛之情溢于言表,他绝望地说:“我何面目相见耶?”于是,他选择了自焚,用烈火了结了自己的生命。然而,关于这一事件的真实性至今存疑。靖难之役结束后,许多史实遭到篡改,而这一切的篡改者正是当时的胜利者——朱棣。朱元璋为防止自己的继承人——性格软弱的朱允炆无法抑制众多叔王,早已下令禁止各地藩王回京奔丧。然而,朱棣不顾父命,带着自己的军队强行南下,宣称要为父亲奔丧。
展开剩余79%虽然兵部尚书齐泰曾依照太祖的遗诏将朱棣遣返,但朱棣对权力的渴望并未因此而消减。经过谋士齐泰和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后,朱棣终于按捺不住,决定以“清君侧”的名义发动兵变,强行占据了京城。就在朱棣率领大军进入宫殿的那一天,一场大火几乎吞噬了整个皇宫,朱允炆也在那场大火中彻底消失。从此,建文朝的历史四年也被彻底抹去。原本,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去世,而建文朝紧随其后,但建文四年却被人为改成了洪武三十五年,即朱棣的永乐元年(公元1403年),将两个不同的朝代勾连在一起。
在这场血腥的宫廷斗争中,建文帝的帝位被朱棣篡夺,建文帝从皇帝变成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“建文君”。其中,最令人痛心的是“诛十族”事件,大家耳熟能详的明朝大儒方孝孺的处决,正是因他坚信朱允炆才是正统皇帝。事实上,在建文朝的四百多名朝臣中,愿意投降于朱棣的人仅有二十多位。由于这段历史在高压下遭到全面篡改,朱棣去世后,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开始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版本。
即便是《明史》,在描述这一事件时,也只能模糊其辞:建文四年六月乙丑,燕兵犯金川门,京城沦陷。宫中火起,帝不知所终,燕王派遣使者从火中取出建文帝的尸体,八日后,安葬。原本是说朱允炆在火灾中死去的情节,却变成了“建文帝下落不明”,而后发现的尸体竟是皇后的。清朝时期对此毫不客气,直言朱棣派遣使者取回的是“后尸”,而非“帝尸”,这一点足以证明朱允炆的尸体并没有被发现,陵墓自然也就不存在。甚至连后来的崇祯帝也曾质疑:“建文帝无陵,祭祀从何处起?”
朱允炆究竟去了何处,成为了一个千古未解的谜团。关于他死于火中的说法,普遍认为是朱棣的篡改。现在的主流观点有两种猜测:一是朱允炆逃亡至海外,二是他剃发出家,遁入空门。支持海外逃亡的证据之一是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。《明史·郑和传》提到,郑和的远洋航行除了宣扬国威,还另有一层深意,那就是寻找朱允炆的下落,防止他在海外积蓄力量,卷土重来。同时,《明史·胡濙传》也提到,胡濙曾被派遣寻找建文帝的踪迹,甚至在天南地北走访,试图探明其下落。1423年,胡濙回朝后与朱棣密谈,而郑和则停止了远航,这或许意味着朱允炆的下落已然被确认,并不再构成威胁。
关于朱允炆出家的传说,一直在中国西南地区流传着。据称,万历帝曾询问张居正关于建文帝的去向,张居正回应道:此事无确切记载,只是从前朝臣口中得知,建文帝化妆成僧人逃亡,游历四方。甚至在朱棣的统治下,还曾捉拿过一位名为溥洽的和尚,他据说曾协助朱允炆剃发出家。朱棣虽未能找到朱允炆,但依旧将溥洽囚禁,直到朱棣的帝师姚广孝临终时,才释放了溥洽。
关于朱允炆的后代,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,直到明英宗朱祁镇登基时,他才在某些历史背景下恢复了溥洽的名誉,并且将年号从洪武三十五年恢复至洪武三十一年。与此同时,方孝孺等忠臣的冤屈也得到了平反。然而,尽管如此,朱允炆的帝位始终没有恢复,直到南明弘光帝时期,才由群臣提议“补齐”建文朝的历史。然而,经过了两三百年的岁月,许多真相再也无法查清。无论最终哪个版本成为了历史的结局,朱允炆是否真的死在火灾中,他究竟去向何方,都始终是明朝历史中的最大谜团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